已支持IPv6访问
首页 和田概况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政务服务 旅游观光
 
首页 » 正文

厉害了!这个村种红枣搞养殖种苜蓿……

日期:2023-09-01 10:54  来源:和田零距离  浏览次数:18258
打印

【字体: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枣村,4200亩的种植规模,36年的种植历史,这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团结村,支青精神代代相传,民族团结互帮互助,这就是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克墩村。近几年,随着红枣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增加,红枣价格波动,劳动力缺乏,发展遇到了瓶颈,红枣村的路在何方?曾经:引进红枣 形成产业“伊斯勒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枣村,4200亩的种植规模,36年的种植历史,这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团结村,支青精神代代相传,民族团结互帮互助,这就是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克墩村。近几年,随着红枣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增加,红枣价格波动,劳动力缺乏,发展遇到了瓶颈,红枣村的路在何方?


曾经:引进红枣 形成产业


“伊斯勒克墩”,维吾尔语意为“灼热的沙包”,沙漠边缘战天斗地的故事注定是可歌可泣的壮歌。时间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080名江苏支边知识青年扎根伊斯勒克墩村,拉开了从荒漠到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我们来的时候,住的地窝子,吃的苞谷馕,喝的涝坝水。”忆起当年,留在村里的老支青豆亚女感慨万千。岁月的年轮刻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多年的劳作,她的背也有些驼了,但她的言语里却没有一丝苦涩和悔意。


“听老支部书记史鹤山说,当年试种红枣有没有效益?大伙心里没底,他就带头种,见到效益后,村民才开始种。”村支部书记李开会说,伊斯勒克墩村经过近30年的发展,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从引进红枣,到发展成产业, 再到面积扩大,品种改良,并推广延伸到全乡、甚至周边乡镇。

“红枣最红火的那几年,销售商提前几个月到村预订,长长的货车开到地里拉枣子,现货现钱交易,攒劲得很呐!红枣让整个村都富了起来。”对于昔日的辉煌,种植户张兴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红枣的发展变化,除了当地人交口称誉,同样也牵挂着远在万里之外的老支青们。不久前,8名已逾古稀之年的支青来到拜什托格拉克乡,走进伊斯勒克墩村,寻访青春足迹,追忆激情岁月,感受第二故乡的发展巨变。

“叔叔阿姨们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战风沙,斗寒暑,硬是凭着双手在荒漠上开拓出了家园,后来的人持续接力,才有了拜什托格拉克乡美好的今天。这种精神我们要一直传承下去。”吃水不忘挖井人,建支青记忆馆,通过老照片、老物件,让后辈们铭记他们。乡党委书记邵光云说,记忆馆9月份就要落成了。

现状:劳力缺乏 效益下降

中午时分,村民蔡沙喜来到红枣地里,接他老母亲豆亚女回家吃午饭。83岁的豆亚女在红枣地里锄草。累了,她就靠在红枣树下歇息。偶尔,她会抚摸刻满沧桑的红枣树,思绪万千。

蔡沙喜家有30多亩红枣树,孩子大学毕业就去城里工作了,红枣谁来种?谁来收?成了蔡沙喜最头疼的事。“现在的年轻人在村里待不住,家园就靠中老人守护,年轻人不明白老一辈对土地的眷恋。”蔡沙喜说。

缺乏劳动力也是村里大多数农户遇到的问题。“我们夫妻俩年龄大了,地里的活忙不过来,靠村委会帮着找临工干活。”村民赵江新说。赵江新家4口人,夫妻俩种红枣,儿子在城里工作,女儿上高中。30亩地夫妻俩根本忙不过来,就从策勒县招了一对夫妻工,跟他们一起管理红枣地。

“我们村大部分种的是灰枣,树龄20年以上,树冠高大,枝繁叶茂,修剪、施肥、喷药、锄草、采摘,用工量大。”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困扰着支部书记李开会。几十年过去了,土地增加了,人口却没有增长,劳动力不到一半,几乎没有青壮年。

像图荪托合提夫妻这样的长期工,村里就是近百人。这里的农户少则几十亩,多则上百亩红枣,收获季用工量很大,乡村两级到处协调劳动力,才能解决用工的问题。“到摘红枣高峰期用工量近千人,我和周边乡镇接洽好了,还签订了劳务合同,今年的季节工不用愁了!”随着红枣采摘季一天天临近,李开会忙着找季节工,确保摘枣子有人干活。

2015年后,李开会就发现,红枣市场供大于求,红枣没以前那么好卖了,价格也有所下滑。李开会说:“经销商上门少了,农户单打独斗也不行,红枣产业从销售上开始进行调整,我们就成立了合作社,统一联系销售,最大限度保障枣农的收益最大化。”虽然红枣价格低迷,但是并不影响枣农的努力和改变,前景依然被看好。

出路:土地流转 多种经营

今年61岁的村民张兴成,种红枣已经十多年了。三年前,他把23亩红枣地全部套种了苜蓿,儿子在城里卖手机,女儿已出嫁,枣地平时就靠他和老伴管理,修剪、施肥、喷药,从春天忙到冬天,忙的时候请一些季节工帮忙。“和以前比,红枣的收益少了一些,套种苜蓿不影响红枣产量,每亩还能多收益500多元。”张兴成说。

像张兴成这样搞种养结合的村民,村里还有好多。蔡沙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走的不是寻常路,别人种苜蓿,他种教授菊,别人养牛羊,他养驴。“教授菊是我从山东引进的,这玩意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口感特别好,家禽牲畜都爱吃哩!明年我要在村里推广。”蔡沙喜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引进的特色种植教授菊。

“养驴其实挺有搞头滴!关键是科学饲养,要懂养殖技术。”在蔡沙喜的后院里,养着16头驴,个个膘肥体壮。

一方面是规模化的红枣种植,产量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又面临红枣效益的下降和缺乏劳动力的瓶颈问题,对于红枣村未来的发展,李开会和村“两委”找到了出路。

“我们村绝大部分种的是灰枣,口感和含糖量比骏枣好,价格因素其实对收益影响不是太大,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缺乏。”李开会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销售上没了大的问题,面临劳动力的缺乏和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年初,村“两委”研究了红枣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村民意见,村民同意实施土地流转,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让有能力的大户组织劳动力规模化经营,兼顾各方的利益,村民的收益通过分红实现,还可以在家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第一书记张文超介绍,伊斯勒克墩村采取“企业+村集体+土地+农户”的模式,先把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到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再与公司合作,把土地成片流转给企业,集约化打造红枣产业。

这样既解决了农户想要流转土地找不到企业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想发展产业,难以大规模流转土地的难题。土地集中流转,更有利于“小田并大田”的实施,促进红枣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户受益、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环境优美宜居的四赢局面。

夕阳西下,秋风习习,枣树摇曳,枣果满枝,农家小院升起了袅袅炊烟,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村庄,笑容洋溢在村民幸福的脸上,红枣村的路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不断迈进……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dbG2Gds-6XAldHZHpR-rg?scene=25#wechat_redirect
我要纠错
打开手机扫一扫查看
相关稿件
 
你的浏览器目前处于缩放状态,页面可能会出现错位现象,建议100%大小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