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支持IPv6访问
首页 和田概况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政务服务 旅游观光
 
首页 » 正文

【奋进和田70年 新旧对比看巨变】在她的记忆里,灰色、黑色和蓝色是当时的流行色……

日期:2019-09-18 13:18  来源:和田零距离  浏览次数:11158
打印

【字体:

核心提示:(来源:和田日报记者 石莹莹)“年轻时,没有这么多款式的衣服,平常穿的都是灰色、黑色和蓝色为主的衣服。现在,真是想穿什么衣服,市场就有什么衣服。你看,我这柜子里有各色花系的长裙子、短裙、旗袍,还有当下流行的裤裙和阔腿裤。”近日,记者在采访和田市民张桂芳时,她开心地打开衣柜说。张桂芳出生在兵团第十四师4

(来源:和田日报记者 石莹莹)“年轻时,没有这么多款式的衣服,平常穿的都是灰色、黑色和蓝色为主的衣服。现在,真是想穿什么衣服,市场就有什么衣服。你看,我这柜子里有各色花系的长裙子、短裙、旗袍,还有当下流行的裤裙和阔腿裤。”近日,记者在采访和田市民张桂芳时,她开心地打开衣柜说。

张桂芳出生在兵团第十四师47团,今年65岁。在张桂芳儿时的记忆中,一件衣服可以穿2至3年,老大穿了留给老二再穿。她说:“上世纪60年代家里穷,没有新衣服穿,那会儿我都十来岁了,经常穿旧衣服。周围邻居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把不穿的旧衣服送给我们,妈妈就把好几件旧衣服缝补在一起,给我做成衣服,能穿到缝补在一起的‘新衣服’,我已经特别开心了。”那时,人们的衣着色调以灰色、黑色、蓝色为主,穿衣不求多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熟悉的穿衣顺口溜,也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张桂芳回忆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男女老少,衣服的款式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深色的。”张桂芳从衣柜中的小盒子里拿出一沓黑白照片,上面的人物几乎都穿着一样款式的衣服。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张桂芳一家人的合影。张桂芳感慨地说:“记得这张照片是我快要结婚的时候跟家里人的合影,记不清当时穿的是什么料子的衣服了,但应该是深蓝色的衣服,那个年代好像都是黑色、蓝色或灰褐色。”翻看着老照片,张桂芳仿佛又回想起那些年代的苦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张桂芳的家搬到了和田城,随着纺织产品的不断更新,穿衣开始讲究样式和质量了。家里人的衣服越来越多了,质量也越来越好,可随意自由购买。从那个时段起,很难看到有人穿补丁衣服了。

与张桂芳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墨玉县奎牙镇奧吐拉喀依古鲁村村民布再那甫汗·伊敏。

布再那甫汗说,四个兜的中山服、军干服是她那一代人的记忆。热天穿一件短袖白衬衫,已经是非常时尚的了。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个人穿裙装的。偶尔有城里人到农村,穿着裙子,也就是最时尚的了。衣裤普遍是打着补丁,甚至补丁上面还有补丁。上衣补丁最多的是肩部,裤子补丁最多的是臀部和膝盖处。衣料洗得褪色,仍舍不得丢弃。

一般人家好几年才添置一两件新衣服,常常是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分,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服装,凑合一下又是几年。还有一种小孩穿的衣服,是用裁缝剪下的小布块拼凑的,是将那些三角的、方形的、不规则的边角料拼凑缝在一起,组合成一大块布料。然后,制成衣服,花花绿绿地给小孩穿。冬天,棉衣大多数是自己做的棉袄,一件棉袄常常穿十多年还在穿。棉花往往成了板状,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穿在身上冷冰冰的。

布再那甫汗打趣地说:“现在,也有人穿补丁、烂洞、毛边裤,不过,这已经是年轻人追求时尚、个性的穿衣元素。”

进入新世纪后,以往开遍和田街头巷尾的裁缝店慢慢落寞下去,随之而来的是更发达的成衣店。在和田的国际步行街可以看到各个品牌的时装店、专卖店,每家店的橱窗都夺人眼球。不仅有千人千款的女性服装,男性服装的专卖店也比比皆是,经典男装、休闲男装、运动男装,为男士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淘宝、唯品会、京东商城等各种购物平台日益完善,远在千里的衣服,只要和田人手指轻轻一点,最潮流的衣服很快便“飞”到身边。

7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直接地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最形象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最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见微知著,透过穿衣这件日常小事,就可以让和田人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与身处其中的幸福生活。


我要纠错
打开手机扫一扫查看
相关稿件
 
你的浏览器目前处于缩放状态,页面可能会出现错位现象,建议100%大小显示。